種子隱喻

 

隱喻(metaphor)是一種以兩物之間的相似性來作間接暗示的比喻的修辭法,也就是說是用在兩個原本無關事物間,產生一種轉義。通常,我們藉由一個比較孰悉的事物間接描述另一個抽象、不熟悉、或不想明講的事物,以幫助我們理解。有趣的是metaphor這個單字就把這樣的意涵用於自己本身,它本源於希臘文「傳遞」,現今在希臘指的是被用來把行李移到馬車或電車上的載運工具。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或文化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隱喻,像是「我只想做你的太陽」、「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詩詞、歌曲、故事、童話、藝術創作更是少不了隱喻。 

人類自農耕時代至今的漫長歲月裡,農作物栽種是人生存活動中基本的物事,特別喜歡用「種子」來做隱喻,實不足為奇。遠在基因還未被發現之前,種子被視為藏有生命藍圖、生命密码的象徵物,例如托爾斯泰說:「真正的生命在人身上一直都保存著,就像生命保存在種子裡一樣,時候一到,這生命就顯露了…」。我們說人帶種、有種、沒種、孬種,將相本無種,原意都跟種子有關。種子和發芽的過程是常被認為是生命循環或突破困局的絕佳隱喻,有時種子被充當某種信物,例如:唐朝才女晁采與文茂相戀,除了寄詩表情意,還贈蓮子,文茂將它種下,果然花開並蒂,晁采母親認為是吉兆,能成佳藕(偶),因而替兩人完婚。早期閔南人用「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運,說她們像油麻菜籽一樣隨風飄散,落到哪裡長到哪裡,作家廖輝英的經典小說,可說寫盡早年台灣婦女一生的悲苦。佛教常以芥菜種子比喻極小之物,唐朝刺史李渤去拜訪過智常禪師,問禪師說:「佛經上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得下龐大的須彌山?」禪師反問:「人人都說閣下讀過萬卷書是真的嗎?」李渤回答:「確實如此。」禪師又問:「閣下身型也不過數尺,怎麼能裝得下萬卷書呢?」李渤大悟,讚嘆禪師妙喻。 

許多大師也喜歡用種子來比喻他的哲學論述,宋朝程頤說「心譬如谷種(穀種),生之性便是仁也。」也就是說,人人皆有「善種」。《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GesheMichael Roach)以種子來闡述佛教的業力法則,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反之,想的什麼果,就要學會種什麼業力種子。大思想家亨利・梭羅寫道:「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只要有一株馬利筋懷著信念結出成熟種子,誰還會相信先知但以理或是牧師米勒所言世界末日將於今夏來臨的預言?」 

催眠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以善於講故事、用隱喻著稱,經典的案例之一是對個案喬伊所說的番茄樹的故事,透過描述番茄種子發芽成長的過程「人把番茄種子放在泥土裡,便開始感覺到內心的希望…,希望它會成長成一株番茄樹,並長出番茄,為人帶來…滿足感。種子需要浸泡在水裡面。這沒有什麼困難,因為雨水會帶來…平靜、舒適、成長的喜悅,然後我們看到它開花、結果。…」藉此帶領喬伊進入深深的催眠,緩解病痛,堪稱一絕。 

你還有聽過那些種子隱喻?